村民要是遇到难处,就能来找密山寺借钱。
最厉害的是,密山寺根本不要担保人。
一般只要村民开口,基本都能借到钱。
表面上看,还挺和气的。
但在利息上,可一点都不便宜,照样收高利。
要是村民家里出了什么事,没能按时还钱,那最后家产就得全归密山寺了。
这么多年,几乎没人敢拖欠密山寺的钱。
密山寺敢这么做,关键原因之一是——它有很多僧兵。
说起来,密山寺在江湖上不算什么大门派,甚至庙里都没几个高手。
僧人们武功也不怎么样,在江湖上根本不值一提。
但密山寺僧兵数量多,擅长用比人还高的长矛,腰间还带兵器。
对普通百姓来说,这僧兵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。
所以,密山寺在当地的地位,甚至比官府还大。
密山寺规模很大。
密山寺不像别的门派建在高山上,难登其门。它就在山脚下,门口还有个大广场。前头还修了条宽敞大道,行人车辆往来都挺方便。
前面广场上平时有很多小贩摆摊卖东西。不过因为蒙古大军压境,老百姓心惊胆战,出来的人少了,商贩也跟着稀落。
听说密山寺跟蒙古帝国有合作,倒也过得去。
可今天怪了,密山寺的大门竟然关了,只留中间一个小门开着。
这事从来没发生过。好多百姓跑来看见关着的门,也只能失望回去。
有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大殿前,看着里面的情况。
不远处站着个胖财主,好奇地问:
“文才啊!看见里面怎么样了?”
文才摇摇头:
“没发现什么特别的,灯还亮着,供奉也没怠慢。和尚好像也不多。”
“光这样我哪能猜出什么名堂。”
胖财主笑呵呵地说:
“你呀,别谦虚啦!村里人都知道你最聪明。你怎么可能想不出原因?我看你是不想说吧。”
“依我看,密山寺八成跟蒙古大军闹僵了。”
文才挑挑眉,笑着说:
“这话怎么说?”
胖财主虽然看起来老态龙钟,其实跟文才同岁。当年俩人还在一个先生手下念书呢。后来文才更有出息去了临安求学,他俩就一直待在家守着家产。
在村里,文才名气很大。
大家都传文才将来必定官运亨通。家家户户都巴结他。
好多老头儿常往他家跑,想把女儿嫁给他。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种地的,都对他抱有莫名的信心。
好像文才就是文曲星转世,注定要干大事似的。
就胖财主而言,他和文才从小一块儿长大,两人还算熟络。可在胖财主心里,始终不明白文才到底有何特别之处。虽说文才读书确实不错,但也没看出他有多出众。不过,乡亲们的想法却不一样,这让他很是不解。
胖财主接手祖业后,家业是越做越大,家族产业也扩展了不少,可在当地口碑仍一般。每次聊天,总有人提到他年轻时求学时的窘态,这让他很尴尬。
他一直认为钱能通神,钱很重要,可为什么乡亲们只看到文才的优点,却忽视自己赚钱的能力呢?他心里憋屈又不服气,总觉得自己的地位不该比文才低。
其实文才家境普通,但文才对钱财似乎并不在意。胖财主炫耀财富时,文才反应平淡。过去,胖财主还对文才有点敬重,毕竟文才读书出色,甚至有机会去临安当官。
但蒙古人入侵后,光州沦陷,国家动荡,这些才华也显得没用了。若文才真去蒙古当官,那实在让胖财主瞧不起。虽然胖财主也不算好人,但他明白忠义二字。
投靠蒙古相当于背叛故国和祖先,死后也无颜面对先人。在他看来,即便汉人投奔蒙古,也不会有好下场,蒙古人向来看不起汉人。
就算进了蒙古朝廷,最终也免不了被羞辱,根本不可能安稳过日子。在胖财主看来,去蒙古是最差的选择,幸好那文才没干这事。
自从光州失守,文才就闲着没事,每天无所事事。胖财主也无事可做,于是两人常结伴游玩。密山寺很有名,算是一处风景,今日两人便约好一起去。
早前,胖财主在文才面前还有点拘谨,可如今见文才彻底没了出路,胖财主说话也就更傲慢了。他心想这些年受的气得找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