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秀兰见状暗骂这婆娘装模作样,却仍笑着答:"听说东旭进了厂,特意来恭喜您呢。"
易中海夫妇真是嘴甜,张秀兰专挑让贾张氏开心的话说。这下贾张氏的脸色缓和了些,嘴角微微上扬。
贾张氏最为自豪的就是她的儿子贾东旭。
“唉,这小子从小脑袋就灵光!”贾张氏听完张秀兰的话,更是眉开眼笑,开始夸赞自己的儿子。
张秀兰趁机附和:“可不是嘛,东旭做什么都行,手脚也麻利,说不定下次考试又升一级了!”此话正中贾张氏的下怀。
“那当然,都是我生的好孩子!”贾张氏说完,还拍拍自己的肚子,似乎在暗示未来的更多期待。
张秀兰看着对方的肚子,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,眼神有些黯然。随即振作精神说道:“还是嫂子教导有方,如今东旭能工作了,您也别太操劳,可以歇歇了。”
贾张氏爱面子,平日里偷偷靠纳鞋底补贴家用,被张秀兰点破后,立刻沉下脸来。她气呼呼地说:“谁说我在外面卖鞋底?谁乱传谣言,看我不撕烂她的嘴!”
张秀兰意识到自己失言,忙赔笑道歉:“我这张嘴真是该打,真是胡言乱语。”
贾张氏冷哼一声,不再搭理她,重新躺回椅子上闭目养神。张秀兰见状,也不敢多说什么,心里却腹诽:“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。”
但想到日后还要与贾张氏相处,她急忙补救:“老嫂子别生气,我有个主意,保证能让您以后轻松自在,什么都不用管。”
贾张氏本就气恼,听闻有解决办法,睁开了眼睛:“什么主意?”
张秀兰赶紧认真说道:“容我想想怎么开口……”
《媒妁之言》
“东旭也该成家立业了,在村里像他这般年纪的,早就当爹了。如今他上学的事儿也安排妥当,是不是该考虑给他物色个合适的对象?”
“要是今年就定下来,明年办完婚事,您不就抱孙子啦?”
“有了媳妇,不就有人帮着干家务了嘛。”
原本就懒散的贾张氏,若非靠纳鞋底挣些零钱,恐怕连针线活儿都不愿碰。听张秀兰这么一说,她顿时来了兴致。
“可不是嘛!看看咱们家东旭,年纪也不小了,是该娶媳妇啦,这道理没错吧?”
贾张氏琢磨着张秀兰的话,确实有几分道理。在这个时代,早早成婚的家庭已婚多年。
“东旭现在跟着老何学艺,前两天还告诉我,师傅教得很用心,不出几个月就能出师。手艺有了,也该找个对象啦!”
说到这儿,贾张氏眉开眼笑,愈发对这件事上心。
张秀兰一看有机可乘,赶忙趁热打铁:“就是呀,大嫂子别再犹豫啦!平日里您多果断的一个人,怎么这事就这么拖泥带水?”
“我也得和老贾合计合计,万一东旭不愿意呢?”
张秀兰急了,这事儿今天贾张氏必须答应,不然明天人家姑娘来了,岂不是白忙一场?
“大嫂子,别再迟疑了!时间不等人,好姑娘可不会一直等。”
张秀兰催促道。此话不虚。
贾东旭才十六岁,但在那个年代,女孩普遍比男孩早婚。不少家庭早已娶妻生子,或谈婚论嫁。而且,农村地区十五六岁就嫁人的现象很常见,七八岁的年纪也并非少见。
张秀兰察觉到贾张氏动摇,又添了一把火:“再说啦,娶了媳妇多好,两口子分工合作,一个外出赚钱养家,一个在家照顾老人,这才是安稳日子啊,您说是吧?”
“嗯,说得在理。那我明日去问问王媒婆,替东旭相看个姑娘?”贾张氏试探性地问。
张秀兰哪能让王媒婆插手?她可是费尽唇舌才把话题引到这里呢!
"还要媒婆做什么?咱们是多年的老邻居,你信得过我,我给东旭介绍一个,肯定让你满意,人又勤快又好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