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毅起身:“公子们辛苦,今日练得可好?”
“还是子献公子技艺高超,我等望尘莫及!”石生笑答,同时注意到了亭中的陌生小伙子,想是尹毅之友,不惊不诧地问询起来,“这位是……”
“在下匐勒,是郭敬公子家的佃客。”匐勒自报家门,两手抱拳,俯首揖一揖。
子献恍然:“原来是敬大哥家的……哦,对了,我知道你!幸会幸会!这位石兄,暂居我家书馆就读。”
石生附和出声:“尹毅兄弟的朋友,自然也是我们的朋友。”
尹毅心中宽慰,知道子献与石生性情豁达,不会因匐勒出身而有所轻视。
子献说着搓起了手掌,冲匐勒眨了眨眼:“我家少姝跳下三跌瀑就是为着这位仁兄的小妹喽?”
“正是,那日情急,小的又不通水性,多亏了少姝姑娘出手相救!”匐勒说着,单膝跪地下来,大表感激之情。
唬得子献慌手慌脚上前扶起他,满脸难为情的尴尬笑容:“哈哈,我说那个不过是想对上人罢了,匐兄不必如此,回头怎么谢少姝那是你们俩之间的事情!”
“我也是听阿圆讲,当时姑娘抱着囡囡在水中极度疲敝,千钧一发之际,是匐勒及时将长绳甩了过去,及时把她们拽上来,当真是神力啊。”尹毅补充一句,语调中带出几分自叹弗如的情绪。
又是阿圆,匐勒苦笑不得。
石生若有所思,虽然来郭家时日不长,但是已经有人同他讲过少姝的英勇壮举,然听人讲是一回事,亲见又是一回事,见了当事中人,顿觉增添多了一些真实性,不消说,震荡更胜于先前。
他好奇地打量着匐勒,方才一打照面已知对方不是中原人氏,第二眼仔细观瞧之下,他心上不由得再度打了个突,眼前人物,衣衫褴褛,显见身份低微,却端的是一副好相貌。
匐勒的个子很高,整体给人壮实的印象。他两道剑眉粗黑,鼻梁挺直,眼睛深陷,大而细长,带着一股沉郁,嘴唇较厚,闭起来很是紧实,这样一个人,颇有几分常听故事中所谓豪杰的味道,然而他只是田庄间的一名佃客?总觉得有点可惜。
尹毅又施施然夸起了匐勒擅长相马的声名,子献听得兴致昂然之际,不禁同石生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。
虽然自诩从不以貌取人,这上下子献也有了点闻名不如见面的意思,能令少姝大力相帮的人,他相信是不大普通的。
心血来潮,便想试一试,子献试探对方意向:“匐兄特来观礼,或想亲自上手一射?”
匐勒双眼立即熠熠绽亮,而嘴上仍自犹疑:“子献公子说笑了,小的哪有资格踏足射礼场地……”
石生在边上打边鼓:“匐兄不必拘泥,横竖今日大家只是练习,来,就用我们的弓矢,看看是否趁手!”
匐勒十足眼馋地望向石生递上来的大弓,就快无法抵挡。
(大弓:《周礼》中说,西周时期有“六弓、四弩、八矢“。六弓分别为:上阵杀敌的王弓、孤弓;用来打猎的夹弓、庾弓;用来练习射箭技术的唐弓、大弓。四弩为:用于城防作战的夹弩、庚弩;用于车战和野战的唐弩、大弩。八矢分别为:适合守城和作战的枉矢、絜矢;适合打猎的杀矢、鍭矢;适合弋射的矰矢、茀矢;适合练习射箭的恒矢、庳矢。)
子献已经动起手来,要将手臂上的皮制护具、拇指上的韘一一脱卸,看情形,是想借与匐勒穿戴使用。
(韘:即扳指的前身,《说文》记载:“韘(shè),玦也,能射御则带韘。”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,放箭时可以防止弹出的弓弦伤到手指。韘初见于商代,在春秋、战国的时候十分流行普遍,多用动物骨骼或者犀角、象牙、鹿角等物制作。韘戴于拇指,正下方有一个槽,用来扣住弓弦以便拉箭,因呈现前高后低的坡状,故而被称做坡形扳指。到了秦汉时期韘的使用已经初步具备了礼器的作用,尤其是汉武帝之后,在士大夫的聚会或狩猎的活动中使用弓箭时一定要佩戴,也使得射礼具备了某种仪式感。)